形态描述
形态 依据原始文献(2成体及蝌蚪标本)描述。
成体:体较细;体长41 mm。头短宽,三角形,扁平;吻与眼径几乎等长,吻端横截而不齐正,吻侧斜向下;鼻孔很突出,接近吻端;眼大而突出;吻棱不明显,颊部几乎垂直,略凹陷;犁骨齿两斜到,起自内鼻孔前缘,彼此间距小于到内鼻孔的距离;两眼间略凹,眼间距大于上眼睑宽;鼓膜尚显,约为眼的2/3。
四肢较细短;指间无蹼,指较细而扁平,指吸盘很大,第三指吸盘与鼓膜等大;关节下瘤小;内、外掌突不明显。后肢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鼓膜;趾具3/4蹼,除第四趾以缘膜达趾吸盘外,其余蹼均达吸盘处;关节下瘤和内蹠突均小而不明显,无外蹠突。第五趾有锯齿状窄肤褶,跗中部腹面的肤褶不明显。
无颞褶,无背侧褶;背面疣粒明显突出,纵向或斜向排列而略形成锯齿状的肤棱,
颈部的较大,达肩部构成“∧”形,头和四肢背面的较短。咽喉部和四肢腹面皮肤光滑;腹部和体侧有扁平疣。
背面灰色有黑斑点,大疣为浅黄色;鼓膜黑色;体侧在前后肢之间有一个大的不规则黑色和白色的斑块;腋部有一个白斑;股部外侧横纹不规则,并有黑色、白色和灰色云斑;腹面黑色,满布虫样网纹直至腿的腹面。
蝌蚪:头体扁宽,卵圆形,体长略大于体宽;尾长为头体长的两倍;尾肌不发达,上、下尾鳍等高,末端较尖。体色黑或深灰,腹面色略浅,唇缘白色。后肢芽期时其皮肤光滑,以后背面有棱状疣,头体有许多小感觉窝孔排列成行。鼻、眼均小,背位,鼻孔位于吻眼之间,鼻间距为眼间距的2/3。口部小,位于吻端腹面,其唇不十分发达,口角有若干副突,下唇乳突参差成两排;唇齿式为I : 3+3/III,第一排唇齿在中央间断比第二、第三排的长;角质颌适中;出水孔大,位于体左侧;肛孔在尾鳍基部中央。后肢芽期蝌蚪全长55mm,头体长17mm,尾长38mm,尾高12mm;后肢发达者全长58mm,头体长20mm,尾长38mm,尾高l 0mm。后期蝌蚪体背面疣粒和肤棱明显。
成体:体较细;体长41 mm。头短宽,三角形,扁平;吻与眼径几乎等长,吻端横截而不齐正,吻侧斜向下;鼻孔很突出,接近吻端;眼大而突出;吻棱不明显,颊部几乎垂直,略凹陷;犁骨齿两斜到,起自内鼻孔前缘,彼此间距小于到内鼻孔的距离;两眼间略凹,眼间距大于上眼睑宽;鼓膜尚显,约为眼的2/3。
四肢较细短;指间无蹼,指较细而扁平,指吸盘很大,第三指吸盘与鼓膜等大;关节下瘤小;内、外掌突不明显。后肢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鼓膜;趾具3/4蹼,除第四趾以缘膜达趾吸盘外,其余蹼均达吸盘处;关节下瘤和内蹠突均小而不明显,无外蹠突。第五趾有锯齿状窄肤褶,跗中部腹面的肤褶不明显。
无颞褶,无背侧褶;背面疣粒明显突出,纵向或斜向排列而略形成锯齿状的肤棱,
颈部的较大,达肩部构成“∧”形,头和四肢背面的较短。咽喉部和四肢腹面皮肤光滑;腹部和体侧有扁平疣。
背面灰色有黑斑点,大疣为浅黄色;鼓膜黑色;体侧在前后肢之间有一个大的不规则黑色和白色的斑块;腋部有一个白斑;股部外侧横纹不规则,并有黑色、白色和灰色云斑;腹面黑色,满布虫样网纹直至腿的腹面。
蝌蚪:头体扁宽,卵圆形,体长略大于体宽;尾长为头体长的两倍;尾肌不发达,上、下尾鳍等高,末端较尖。体色黑或深灰,腹面色略浅,唇缘白色。后肢芽期时其皮肤光滑,以后背面有棱状疣,头体有许多小感觉窝孔排列成行。鼻、眼均小,背位,鼻孔位于吻眼之间,鼻间距为眼间距的2/3。口部小,位于吻端腹面,其唇不十分发达,口角有若干副突,下唇乳突参差成两排;唇齿式为I : 3+3/III,第一排唇齿在中央间断比第二、第三排的长;角质颌适中;出水孔大,位于体左侧;肛孔在尾鳍基部中央。后肢芽期蝌蚪全长55mm,头体长17mm,尾长38mm,尾高12mm;后肢发达者全长58mm,头体长20mm,尾长38mm,尾高l 0mm。后期蝌蚪体背面疣粒和肤棱明显。
鉴别特征
鉴别特征 背面疣粒明显突出,纵向或斜向排列而略形成锯齿状的肤棱;背面灰色,上有黑斑点,鼓膜黑色,大疣为浅黄色,腋部有一白斑。
生物学
生物学资料 蝌蚪和成体采于海拔650m的朽木堆下雨水积成的小水坑内。
国内分布
分类讨论
讨论 本种自Annandale于1912年依据西藏Abor地区标本订立Phrynoderma moloch之后,不同学者曾先后将其属称改订为Rhacophorus, Hazelia, Nyctixalus, Theloderma。鉴于我国学者在西藏地区至今未采到该种标本,其生物学(包括生活史)资料较少,该种的分类地位有待进一步研究。